华人连串捐赠体现人性

10月 7, 2014

最近,一系列各类捐赠事件将公众对中国公益事业的激烈讨论推向高潮:美国金融家与清华大学合作筹集3.5亿美元创办苏世民学者项目;中国企业家潘石屹捐哈佛大学1500万美元建立中国助学金;香港陈氏家族捐哈佛大学3.5亿美元创哈佛史上最大单笔善款;等等。人们震惊、疑惑甚至质疑:为什么美国人把钱捐给中国,而华人则把钱捐给美国?他们究竟为什么要捐钱?

在笔者介绍美国公益的专著《第三力量》中提到,在英语中“利益”和“兴趣”都是一个词——“interest”,可见人的利益既包含追求纯粹利己的物质目标,也包含追求满足自己非物质精神兴趣的目标。人们之所以捐赠,也是兴趣和利益共同促成的结果,体现着人性的两面性。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性地看待人们的捐赠行为。

从无私的角度来讲,公益的力量是极具公共性的。捐赠将私人财富转化为公共资产,缩小贫富差距,减轻机遇不平等,让更多的人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社会资源的“第三次分配”。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理论,人们在达到生理和安全需要之后,需求会逐步向社会交往、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层次提升。捐赠为人们提供了自我实现的机会,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巨大回报。

从自私的角度分析,公益力量的来源是相当个人主义的。第一,通过捐赠有助于改变贪婪谋取商业利润的形象,从一介商人踏入意见领袖的行列,可以扬名甚至名传千古。第二,捐赠能让人建立高层次的人际网络,积累社会资本,反过来有利于他的企业和事业的发展,捐赠其实是在经营社会关系。第三,捐赠能将财富转化为影响力,人们通过创办和支持公益项目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将个人的想法变为公共的议程。

捐赠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不受外力强迫,自觉自愿,它出自人们表达爱心、兴趣和维护个人或团体利益的基本需求。苏世民、潘石屹和陈氏家族等自然有其选择公益投资方向的权利和自由度,他们挑选在他们看来最为合适的机制和投资对象来实现他们的公益战略目标,在回报社会、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同时也满足自身的兴趣和利益。因此,他们的动机无可厚非。

本文原载于《世界日报》2014年9月16日,作者卢咏

Previous post:

Next post: